“血管内导管”是指可部分或全部插入或植入静脉或动脉系统,用于建立血管与外界的液体或其他物质通路的单腔或多腔的管状器械,如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头端或尖端进入中心静脉的植入式给药装置(TIAP)、外周静脉导管(PIV,或中线导管)等。 血管内导管产品进行同品种对比时,选择的同品种产品应为已上市的,具有基本相同的预期用途和相似技术特征的产品。应从预期用途、技术特征、生物学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优先选择同质性较高的产品。建议首先考虑选择同类产品作为同品种产品,如确实有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产品作为同品种,或需要选择多个同品种产品时,应充分说明理由。血管内导管的同品种对比需要综合性评价,因此除了功能完全独立的组件情况外,与每一个同品种产品进行对比时建议考虑对比全部项目。 血管内导管产品基本原理主要为建立血管与外界的液体或其他物质通路,但由于导管放置位置以及导管头端在人体中到达的解剖学位置不同,导致临床预期用途和风险不同,因此需详细说明并对比导管作用的解剖学部位,其中还应重点说明对比导管头端到达的解剖学部位。此外,由于产品设计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功能,其实现功能的原理也应进行详细对比。例如特殊设计的头端构型实现降低血管损伤的原理,或带有涂层的设计减少纤维蛋白黏附/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理等。 血管内导管应根据产品种类,符合YY0285系列中适用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再根据产品的设计特征对比相应的技术要求。多数情况下,行业标准中有明确接受阈值时,该性能可不进行对比,如化学性能中的紫外吸光度、环氧乙烷残留量等项目和生物性能中的细菌内毒素等项目,其他常用需进行对比的性能根据产品种类可能包括: 导管尺寸(应包括内径、外径、有效长度。水合导管应提供水合前后有效长度) 头端构型(包括头端形状、开孔形态、开孔数量、开孔位置等) 导管各部分峰值拉力(包括头端、管状部分、导管座或连接器与管路之间的每个连接处及各管状部分之间的连接处) 涂层性能(包括涂层均匀性、可靠性、涂层功能相关指标等) 多数血管内导管产品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量大,同时产品设计相对成熟,对比出的差异不一定是单一产品所面临问题,而是具有相同特征的同类产品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同品种产品上市后的临床数据可除搜索已选用的同品种产品临床数据外,建议对有相同特征的同类产品进行数据收集,从而支持申报产品的临床安全、有效性。例如,抗感染涂层的临床作用,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或上市前临床试验对拔管后细菌定植情况评价其抗细菌定植的效果,但减少细菌定植这一指标是否与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这一临床结局有关联,是否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仅通过上市前临床试验很难得出的结论。若注册申请人宣称涂层具有降低感染的作用,可以考虑使用同类涂层的血管内导管上的临床数据,结合血管内导管流行病学报告,得到适当的证据。同品种对比临床评价是临床评价的其中一种路径,可与其他路径如临床试验等共同使用,对产品进行综合临床评价。
来源:龙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