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款成功上市的医疗器械,都是患者健康的希望之光。而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就是守护这束光的关键防线。
今天,让我们携手走进这个关乎生命健康的领域,一起学习医疗器械注册全流程。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目的是:
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 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妊娠控制; 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
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实行产品备案管理。例如大部分医用检查手套、手术刀柄等,这类器械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使用较为安全。
第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像血压计、血糖仪等常见家用医疗器械就属于这一类,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定的规范和操作方法。
第三类医疗器械:具有较高风险,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如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这些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关键部位,对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极高。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根据器械类别以及境内外来源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制,备案人需向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审查。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审查。
进口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人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备案资料。
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审查。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医疗器械:其注册、备案,参照进口医疗器械办理。
工商注册:企业首先要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取得合法的经营主体资格,确定企业的名称、经营范围等基本信息。
产品开发设计:依据市场需求和医学临床需求等,进行医疗器械的产品开发设计,确定产品的功能、性能指标、结构组成、使用方法等关键要素。
体系建立: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注册检验:将产品送至有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进行注册检验,检验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检测,出具检验报告。
临床试验:对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如部分二类和三类产品),在符合资质的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规范开展临床试验,以验证产品在人体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取临床数据。
产品注册申报:企业准备好注册所需的各类资料,包括产品技术文件、临床试验报告(如有)、注册检验报告等,向相应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产品注册申报。
生产许可申请:在产品注册申报的同时或之后,企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生产许可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方可进行生产。
注册人是医疗器械产品的 “出品人”,从研发到上市全程把控,对产品质量负总责。该制度允许注册人委托生产,但需确保受托企业符合生产条件,保障产品质量。
责任主体明确:注册人对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全程负责,涵盖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
注册与生产分离:注册人可自行生产,也可委托生产,灵活的生产模式满足不同企业需求。
全生命周期管理:注册人需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设计开发到产品召回,各环节紧密衔接。
质量协议签订:注册人需与受托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监督检查加强:监管部门对注册人和受托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不良事件监测:注册人需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对不良事件及时开展调查和处置。
适用产品类别: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和生产管理。这两类医疗器械风险较高,需严格监管,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
委托生产限制:对于高风险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原则上不得委托生产,以保障患者安全。植入性医疗器械与人体接触时间长,风险高,需严格控制生产环节。
试点阶段探索:2017 年在上海自贸区试点,2018 年试点范围扩大至多个省市。试点阶段为制度全面推行积累了经验,完善了相关法规和监管机制。
全面实施推进:2021 年 6 月 1 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注册人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全面实施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满足了公众更高用械需求。
制度意义深远: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满足公众更高用械需求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