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审查的流程可能因组织、行业和具体审查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包含一系列标准化的步骤。以下是一个较为通用的会议审查流程:
一、会议准备阶段
1. 签到与确认:
会议开始前,所有参会委员需要在签到表上签名,以确保会议的正式性和透明性。签到表记录了每位委员的出席情况,有助于后续的审核和追溯。主持人(通常由伦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担任)确认本次到会的委员人数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并检查委员的组成是否均衡,包括不同专业背景、性别等方面的平衡,以确保审查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2. 利益冲突声明:
主持人提醒与会的委员是否存在与审查项目相关的利益冲突,并要求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回避,以避免影响审查的公正性。
3. 会议通报:
秘书通报上次会议的记录,包括上次审查的项目、讨论内容、投票结果等,确保委员们能够回顾之前的决定,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秘书还需通报快速审查项目和严重不良事件(SAE),以便委员们了解当前审查项目的概况和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项目汇报与审查阶段
1. 研究者汇报:
研究者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汇报,详细介绍研究项目的背景、目的、方法、预期结果等,确保委员们能够充分了解项目的各个方面。
2. 主审委员审查:
主审委员负责对研究项目进行初步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主审委员的意见是审查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委员们全面评估项目。
3. 全体委员讨论:
全体委员对项目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者需要回答委员们提出的问题,解释项目的各个方面。这一环节的讨论有助于委员们深入了解项目,确保审查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投票与决策阶段
1. 发起投票动员:
讨论结束后,主持人发起投票动员,全体委员进行记名投票。投票是决定项目是否通过审查的重要依据。
2. 投票与汇总:
委员们填写投票单,秘书负责汇总投票单,并填写“会议决定表”。投票结果需要记录在案,作为审查决策的依据。
3. 通报投票结果:
主持人通报投票结果,并对投票结果进行小结。小结内容包括项目的审查结果、委员们的讨论意见和建议等。小结有助于委员们回顾和确认审查结果,确保会议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四、后续处理与跟踪
1. 审查意见传达:
伦理审查意见或批件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或主持会议的副主任委员)审核签字后,及时传达给申请人。审查意见或批件应详细说明审查结果、委员们的讨论意见和建议,以及后续的审查要求。
2. 持续审查与跟踪:
根据研究项目的风险程度,伦理委员会需要确定项目的持续审查频率。对于高风险项目,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审查,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定期审查的目的是评估试验的进展情况,评估受试者的风险与受益,确保试验的持续合规性。会议审查的流程是一个严谨、规范的过程,涵盖了从会议准备到审查结果传达的各个环节。通过严格的审查流程,可以确保审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性。(4)主持人提醒与会的委员是否存在利益冲突,需要回避;(8)主审委员提出审查意见,研究者回答伦理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9)全体委员对项目提出意见,研究者回答伦理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12)发起投票动员,全体委员记名投票,秘书汇总投票单,填写“会议决定表”,递交主持人向会议报告投票结果;(14)依据研究项目的风险程度确定项目持续审查的频率;(16)年度/定期跟踪审查;(伦理委员会初始审查时应根据试验的风险程度,决定年度/定期跟踪审查的频率,定期审查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评估受试者的风险与受益,定期审查至少每年一次。)(17)伦理审查意见/批件经伦理委员会由主任委员(或主持会议的副主任委员)审核签字后,应及时传达给申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