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立项到最终拿证,每个阶段都得精准发力,既要懂法规,又要会沟通,还得能 “带” 着研发往前走。今天就把非临床试验注册立项阶段到发补处理的核心工作梳理出来,全是实战经验,新手能避坑,老手能查漏!
很多人觉得立项是研发的事儿,注册不用太早掺和?大错特错!从 “有个产品要开发” 的消息传来,咱们的注册工作就该启动了,而且就抓两个核心点,不费劲儿但超重要。
查产品 “身份”:先搞清楚这产品在市场上的 “同行” 情况 —— 已获证的产品有哪些、对应的分类目录(是一类、二类还是三类)、有没有明确的临床路径。别等研发都画好图纸了,才发现分类定错了,那可就白忙活了。
收相关 “标准”:把跟产品沾边的标准、指导原则都搜过来,不管是国标、行标还是行业内的技术指南,哪怕暂时用不上,先囤着!后期写资料、定技术要求时,能少走很多弯路。
至于具体怎么查?别急,后面专门开一期细讲,先把框架搭起来!
这个阶段跟立项的界限其实很模糊,不少公司会揉在一起做,但核心内容跑不了,就两件事:定竞品、出方案。
精准锁定竞品,具体到型号:拿着之前收集的同品种产品信息,跟研发一起敲定 “对标” 的竞品。重点是必须明确到具体型号,比如某品牌的某款监护仪 “型号 X123”,而不是笼统说 “某品牌监护仪”。明确型号能帮研发精准对标性能,后期写注册资料也有具体参照,能省超多事。
写一份 “人话版” 注册方案:不用搞得太复杂,把核心信息写清楚就行 —— 想拿的注册证上要体现哪些内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结构组成等)、竞品的注册信息(注册号、获批时间、技术要求要点)、注册各环节的进度安排(什么时候送检、什么时候交资料)、大概的费用预算(检测费、评审费等)。怎么好懂怎么写,自己人能看明白、能落地最重要。
输出阶段是注册工作的 “重头戏”,从查资料到找检验机构,每一步都得主动,甚至要 “推着” 研发走,毕竟咱们更懂注册要求。
全方位搜竞品资料,有用的都不放过:确定好竞品型号后,就开启 “搜搜搜” 模式 —— 查招标网站看竞品的招标要求、找临床文献看实际使用反馈、逛竞品公司官网扒性能参数和操作说明。只要是能帮咱们写注册资料、定技术要求的,比如精度范围、适用人群、核心功能描述,都存下来!
主导制定产品技术要求,别只说 “协助”:很多公司会说 “注册协助研发定技术要求”,但建议大家主动一点,根据收集的资料筛选关键信息,带着研发一起定性能指标。毕竟咱们更清楚注册评审的关注点,能避免指标定得太松或太严,后期检测通不过。
协助输出检验方法,控制 “天马行空”:技术要求定了,检验方法就得跟上。如果有现成标准,有能力的注册专员可以直接写;没有标准的企业自定方法,就让研发提供测试方法,咱们来梳理成规范的检验方法。这里要注意,别让研发搞太复杂的新方法、新算法,除非有专家背书,不然验证起来麻烦,还可能通不过评审,尽量在咱们熟悉的技术范围内设计。
找检验机构:看资质、谈费用、盯时间:技术文件差不多了,就该找检验机构。可以自检,但要严格按《医疗器械注册自检管理规定》来;想送检的话,广东省内企业注意了,省检验所很多项目是免征的,能省不少成本。找机构时重点确认三点:有没有对应的检测资质、费用多少、多久能出报告。有经验的机构还会帮着看项目和方法书写得合不合理,能少走弯路。另外,技术文件最终要让研发有权限改动,他们是技术专家,要相信他们!
体系文件:收集归档,别被 “气到”:这阶段要做两件事:一是列设计开发资料清单(每家公司不一样,就不晒具体的了),二是按 deadlines 收集归档设计开发文件。这里要提醒大家,对文件内容、格式别太较真,千人千面,看到产品名称张冠李戴也别惊讶,打回去让他们改就行,改的次数多了,该提要求就提要求,别委屈自己!
盯紧开发进度,主动参会:一定要多参加产品开发进度会,哪怕研发没邀请,自己主动申请去。研发灵感来了,进度可能 “哐哐” 飞,别等人家都开发完了,你还不知道产品进展,那后续工作就被动了。
产品输出阶段结束后,千万别闲着,赶紧盯试产进度,把主动权握在手里,不然样机都摆面前了,你还没联系检验机构,就耽误事了。我们公司甚至是注册主导定试产计划,具体怎么做?
制定试产计划,多方确认:先拟一份试产计划,明确试产数量(够不够送检、留样)、试产用途(送检、内部测试)、试产时间,然后跟研发、质量、生产、采购开个会,把细节敲定,确保各方都认可。
提前谈好送检计划,样机一出就 “送走”:跟检验机构提前沟通好送检事宜 —— 谈好价格、确认要提交的送检资料(技术要求、说明书、样品清单等)。等试产样机一出来,马上送过去,别耽误时间。
跟紧检测进度,该催就催:很多机构前期沟通时都 “好好好”,真送样了可能会说 “这不行”“要延迟”。如果是第三方机构,咱们付了钱,合理范围内可以催进度,只要别太离谱,维护好关系的同时,确保进度不拖后腿。
配合检测整改,明确责任:如果检测中出现问题,需要整改,注册专员不用自己上手,而是要明确 “谁负责整改”“什么时候完成”“整改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盯着负责人推进,确保整改不影响注册进度。
五、注册资料编辑 + 发补处理:细节拉满,锅要 “一起扛”
检验阶段别闲着,赶紧把注册资料编辑好,同时处理好发补,这两步是拿证的 “最后一公里”,不能掉链子。
资料编辑:让研发配合,关键信息要统一:编辑资料时,该让研发配合的就提要求,技术文档以研发的意见为准,毕竟他们懂技术;如果自己有经验,也可以给研发提建议。另外,注册资料中涉及注册明确要求的内容(比如产品分类、适用范围),一定要跟研发统一好,别后期评审时发现不一致,这锅得大家一起扛。我们之前还会给研发做资料模板,甚至讲解怎么填,虽然审核时也会 “想打研发”,但能提高效率,值了!
发补处理:大胆沟通,明确分工:发补意见下来后,先把意见梳理清楚。能确定整改方式的,注册直接定;不确定的,别犹豫,大胆给主审老师打电话,打电话前把疑惑列出来,哪怕有初步整改思路,也可以跟老师确认,能少走很多弯路。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整改的,要把 “谁负责、做什么、要什么效果、什么时候完成” 说清楚,别含糊,确保整改高效推进。
医疗器械注册工作,看似繁琐,实则有章可循。核心就是 “提前介入、主动推进、多方沟通”,既要懂法规,又要接地气,还要能跟研发、检验机构、监管部门顺畅对接。每个阶段抓住重点,不慌不忙推进,拿证就会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