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中文名叫磁共振成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核磁检查”。它是一种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没有电离辐射,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结构,而且可以显示某些器官的功能状况及生化信息。
MRI成像原理
人体70%以上由水组成,水分子包含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每个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带正电),带电的质子无时无刻不在自旋,进而产生一个微弱的磁场,每个质子都如同一个小磁针,把这样一个自旋质子所贡献的磁场称为一个“小核磁”。
MRI成像原理基于人体内大量氢质子(“小核磁”)的物理特性: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原本随机排布的氢质子会沿磁场方向有序排列;此时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氢质子因共振吸收能量而改变方向,脉冲停止后,质子逐渐恢复原状并释放电磁信号(核磁共振现象);MRI设备接收这些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该技术利用水分子中氢质子的磁场变化实现无辐射、高分辨率的软组织成像。

MRI设备构成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构成包括:
1. 主磁体:提供外加磁场,分为永磁型和电磁体,其中电磁体又分为超导型和常导型。
2. 梯度系统:主要作用是为磁共振成像提供三维空间定位,一般由由X、Y、Z三路梯度线圈组成。
3. 射频系统:激发检测部位发生磁共振并收集磁共振信号,由射频线圈、射频发生器和接收器组成,套在我们身体上的“架子”就是射频线圈。
4. 谱仪系统:磁共振设备的中心控制系统,负责产生、控制序列的各个环节并协调运行,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主要由谱仪系统完成。
5. 计算机及辅助设施等:包括主控计算机、图像显示、检查床及射频屏蔽、磁屏蔽、UPS电源、冷却系统等,其作用是保证自检查开始到获得MR图像的过程能井然有序、精确无误地进行。
这里重点介绍下主磁体:
根据场强的大小,可以把MRI分为低场、中场、高场及超高场;
(1)场强小于0.5T的MRI叫做低场MRI,这种磁共振一般是永磁型的;
(2)场强在0.5T和1.0T的MRI叫做中场MRI;
(3)场强大于1.0T并小于2.0T的MRI属于高场MRI,比如临床中常用的1.5T;
(4)场强大于2.0T属于超高场MRI,包括临床常用的3.0T以及最新的7.0T;
可能很多人对“T”没有明确的概念,比如:以3.0T为例,其磁场强度约为地球自然磁场的6万倍。在这种超强磁场环境中,即使是一枚硬币也可能被瞬间磁化,以弹射速度撞击人体造成伤害;轮椅等金属物体若被吸入磁场,其冲击力相当于高速交通事故;而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更属于绝对禁止靠近的范畴。据国际研究统计,全球每年因金属物品误入MRI检查室导致的致命事故至少10起。因此,接受磁共振检查时务必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切勿携带任何金属物品进入检查区域。
那1.5T和3.0T的设备,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来说,主磁体的磁场强度越高,扫描时间和图像质量越好。
具体而言:3.0T核磁共振相对于1.5T核磁共振,图像清晰度更高、扫描速度更快。3.0T拥有更高的磁场( 能够创建图像)和在较快扫描速度下获得清晰度更好的图像。然而,1.5T系统的扫描时间可能会比3.0T系统长的多。相反的,1.5T也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但图像质量就会有所牺牲。

MRI的特点
与CT相比MRI的优点:
1. 无电离辐射。
我们常说的X线有辐射会危害人体健康,是因为X线的波长大约在10-10次方m,波长很短能量很大,可以与人体作用产生电离辐射甚至能量更大时可以直接破坏DNA结构。
而 MRI 依赖的射频电磁波波长较长(接近无线电波),能量低,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安全性更高。
CT 使用的 X 射线因波长极短(约 10-10 米 )、能量高,会引发电离效应,甚至可能损伤 DNA;而 MRI 依赖的射频电磁波波长较长(接近无线电波),能量低,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安全性更高。
2.软组织的分辨率极佳。
MRI基于水分子中的氢质子信号成像,对脑、肌肉、内脏等含水量高的软组织显示极为清晰,解剖细节接近真实结构;而骨骼、钙化等低含水量组织在 MRI 中信号微弱(如颅骨呈黑色),此时CT的骨组织显影更具优势。
3.多方位成像。
CT原始图像仅为横断面,需通过后期重建生成其他平面图像;MRI 可直接按任意角度(矢状位、冠状位等)扫描,实现多方位实时成像,无需依赖后处理。
4.多参数成像。
MRI 通过调整扫描序列(如 T1WI、T2WI、DWI、MRA 等),可获取不同侧重的图像信息:
基础序列(T1/T2/PD):通过弛豫时间差异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抑制技术(STIR/FLAIR):消除脂肪或液体干扰,突出病变特征;
功能成像(DWI/MRS):反映水分子扩散能力或代谢物浓度;
血管成像(MRA/MRV):无创显示血管形态与血流情况。
与CT相比MRI的缺点:
1. 扫描时间长。
单次 MRI 扫描时间较长,扫描全程要求受检者保持静止,若遇婴幼儿或无法配合者,需通过镇静措施确保体位固定。
2.骨组织显影局限性
骨骼及钙化组织因氢质子含量极低,在 MRI 图像中呈低信号,细节分辨率不及CT;但对骨髓病变(如水肿、肿瘤浸润)的敏感性显著优于 CT。
3.复杂禁忌症管理
设备与物品限制:检查室内严禁携带氧气瓶、轮椅、金属床架等大型金属装置,受检者须清除所有铁磁性物品(手表、手机、磁卡、金属饰品、假牙等)。
特殊人群预警:体内存在金属植入物(如骨科钢板、血管支架)或患有幽闭恐惧症者,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评估风险;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为绝对禁忌(具体禁忌范围参照检查安全指南)。
MRI检查的注意事项
MRI检查因其高磁场及成像方式的特殊性,检查时间长且存在禁忌症,需要受检者充分配合。
1.严禁携带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金属动脉夹、金属假体(如义眼、义肢)或其他铁磁性植入物进入检查室。
2.若曾有金属外伤史(如残留子弹、铁屑、金属碎片等),需提前告知医生并评估风险。
3.检查前需彻底移除所有随身金属物件及电子产品,包括首饰(项链、耳环、戒指)、含金属配饰的衣物(带钢圈文胸、拉链)、眼镜、硬币、钥匙、手表、磁卡、手机、耳机等。
4.孕妇须在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或技师,以便权衡检查必要性及安全性。
5.婴幼儿、严重幽闭恐惧症患者需提前进行耐受性评估,必要时需在镇静状态下完成检查。
6.佩戴节育环的女性接受盆腔MRI时,建议提前取出节育环,避免金属伪影干扰成像。